近日,华商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、主任,深圳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执行会长高树在多个活动中,谈到了对于行业新现象的观察,就其中的热点问题,我们对高树主任进行了专访。
以下为高树主任采访实录:
01.如何看待深圳法律服务市场的
“大环境”之变?
深圳是一个法律服务市场特别开放的地方,开放程度在全国排第一,可以说在亚太地区,甚至在全球范围来看,深圳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。现在港澳律师可以在大湾区执业,深圳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也随之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。
活跃的深圳法律服务市场, 聚焦在几个方面。首先是本土律师;其次就是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一线城市所在深圳设立的分所。除此之外,还有部分港澳律师、欧美律师等,这些构成了深圳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队伍。
深圳的法律服务市场之所以有吸引力,最重要的是一方面是深圳的经济体量,在全国排第三,而且深圳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,市场经济发达的同时,衍生出更丰富的、更新型的法律关系,各类法律事务和案件相对也比较多。深圳法院每年受理各类案件超过70万宗,这里还没有包括仲裁案件。
另一方面,这里市场开放程度高、经济流动性便利,既能辐射内地,又能辐射港澳、东南亚地区,使深圳的法律服务市场充满活力,有相对好的市场容量。
深圳的市场有业务体量,且深圳的法律服务需求相对高端。我在演讲里经常提到,北京上海的律师喜欢来深圳作业,原因就在此。
目前来看,深圳法律服务市场呈现相对平稳的态势,即使受到了疫情等因素的冲击,但各种需求还是存在的。不过深圳本土律师营收占比绝对值还不够高,为何会呈现如此情况?值得深圳律师同行们思考。
对不少深圳律师来说,服务需求是在的,市场是有的,问题在于,这些业务大家能不能够做到、能不能深挖下去?为什么这么讲?
深圳律师在很多方面,都曾走在全国律师行业之先。但我们往往开了个头,却没有深耕下去,这样形成了一个局面,那就是深圳律师探路开门,而在这些新领域大有斩获的,反而是其他地方的律师。
这也是我为什么多次提出,当前阶段,深圳律师特别需要开拓创新与深耕厚植相结合的智慧和能力。深圳律师可能习惯了当开路先锋,当改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,慢慢地或许也会呈现某些弱势和疲态,我们可能对于创新习以为常,但也缺乏了某些深挖和耕耘的韧性。
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,现在随着市场竞争态势加强,谁更创新、更有能力,特别是谁更有韧性,律师费就会流向谁。
另一方面,深圳律师当前急需的还有律师执业理论高度的提升。深圳这座城市的脚步很快,律师的节奏也很快,大部分律师进入执业的快车道,理论素养方面相对减弱,这方面的弱化会导致我们在专业能力建设中,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的引领和指导,不利于实践操作。
02.为何有些律师“躺平”了?
律师行业需要向前走,不过这几年有一种现象很值得关注,那就是处于头部和尾部的律师们还在努力,很多老律师仍很活跃,刚入行的年轻律师也很勤奋,而已经入行一段时间、有稳定收入的成熟律师,一部分进入了“躺平”状态。
当然我们很尊重每个人的选择,不过对于行业而言,这确实不利于行业的发展。能够躺平的律师,换句话说,他们大部分都是行业的中坚力量,甚至有条件、也有必要成为行业新时代的带头人。
正当拓展业务、提升能力,带领团队的黄金时候,一些中坚力量开始懈怠和疲软。律师行业是需要传帮带、传承的,他们是被上一辈的法律人带起来了,现在轮到他们带新人了,人在哪里呢?
最近几个演讲中,我都提到了“躺平”现象,因为我对这个现象感到可惜和惋惜。我见到不少发展前景很好、职业之路走得很好的律师苗子,未来很有可能做到领头羊,突然在行业里“不见”了。有的游山玩水,有的转行去投资或者开公司,对行业发展也不太关注了。
律师行业也是类似于橄榄型结构,老律师们需要接班人,年轻律师们需要领路人,我们的中间层不能坍塌和躺平,不能像泰戈尔诗里写的“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”,人就离场了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律师躺平,实际上很快就会躺倒,根本起不来了。为什么会这样?
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风向已经改变,从业人员水平提升有多快,市场对你的选择能力就有多强,这是个正比关系。
目前法律服务需求增多了,律师从业人员的人数也在增多。我当年在深圳司法局负责给律师发牌,那时候深圳才70 多个律师,现在已经两万多,全国执业律师人数现在超过60万了,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大幅提升,也拉高了整个法律服务市场的水平。
要想想,当事人身边的律师多了,接触多了,他本身自然想要获得更高水平的法律服务。市场敏感度变高,选择能力提高,律师不可能再像以前,晃晃悠悠还能轻松接到业务,需要比拼专业度、专注度,谁的专注度更高,谁的市场响应能力就更强,被市场选中的几率就更大。
03.年轻律师如何应对“道与术”?
中坚力量的律师不能“躺平”,那么作为新兴力量的年轻律师,我认为则是不能“犹疑”。我以前讲过,选择多不一定能成功,过得去并不等于活得好。做律师是一个立志立身立业的选择,年轻律师入行,如果瞄准了这个行当,那么你就要认为你只有这条路可走,不要想着还有很多退路,那么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。
最近公众号后台收到几位年轻律师的留言,说初入行有些茫然。我在此想谈谈,对于年轻律师来说,应该培养哪些律师的特质,从身份定位、道与术,与化解问题的能力这几方面简单说说。
在我眼中,我一直认为律师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律师两个字中的“师”,代表着律师应像教授、老师,是个演讲师、社会活动师,能像智者一样,传道授业解惑。
这里有个很值得注意的身份定位问题。有些律师面对当事人,总喜欢问一些特别琐碎的问题,面对法官,也是谦逊地去问各种问题,实际上这时你应该是一个老师,而不是学生,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不能错位。当事人想要找到一个能够依托的律师,希望找到能够解惑的老师,结果来了一个学生,当事人怎么信任你?
我们与当事人相处的时间很宝贵,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琐碎的小事沟通上,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大的建设性方案。
实际上,这其中需要的是律师具有传道的功夫、授业的本领、解惑的能力,也是我常说的,律师要修炼“道与术”。
所谓“术”,指的是律师执业中的技能、技巧、规范,道则是律师执业的价值观层面。更通俗一点来讲,律师执业是术,律师事业就是道。我们要把律师执业做成律师事业,那么要在追求律师术与道的平衡的同时,向道的更高层级去提升。
在市场的导流之下,年轻律师还要认识到,现在比解决问题能力还重要的,是化解问题的能力。
以前解决问题类似于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,现在则是希望医生能让人以后变得更健康、更强健。以劳动争议案件为例,以往律师打好官司就行,现在不一样了,客户想要的是,不仅仅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还要能化解这个问题,保证它不会产生新的问题,能够让企业的相关方面更好。你得在打劳动争议案子的时候,可能也要有能力把企业的治理结构调理到最佳状态。
律师行业进入快节奏的发展,竞争压力很大,不过我仍然很看好年轻人选择律师作为职业。我曾开玩笑地说,律师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现代农民,辛勤的耕耘和收获是成正比的,这个行业是相对公平的,你有多少才华、有多少付出,就会有多少成果。
对于年轻律师而言,还要找到一个好老师、好平台。以华商律所为例,我在华商常说,“我灿烂,世界所以灿烂”,华商律所发展30年,我们坐上了时代的快车,不能“啪”地把门关上,而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一起上车,甚至主动拉他们上去,这才是华商精神。